垃圾分類既有利于通過資源回收促進循環經濟,又有利于通過垃圾減量優化城市環境,因而是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然而,垃圾分類在具體操作中又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這無疑也是對管理智慧和服務能力的一場考驗。為了傾聽民意、汲取民智,2月28日舉行的“民生面對面·書記市長走進基層單元”座談會專門聽取了人大代表對垃圾分類的意見建議,有關部門隨后就相關問題進行了跟進落實(據《舟山日報》3月15日報道)?!白谵k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深入基層看到的全是辦法。高手在民間?!毕M嘘P部門繼續深入群眾聽意見、尋良策,用更加優質的公共服務促進垃圾分類。
定點定時能否便利化
垃圾分類對于城市而言無疑是一種管理措施,而在具體實施中卻應最大程度地體現便民利民,也就是要寓管理于服務。從某種意義上說,便利化程度直接決定著垃圾分類的實際成效。眼下,很多居民對垃圾定點定時投放頗有微詞,甚至因抵觸心理導致亂扔垃圾。對此,一味“壓服”不是辦法,加強教育和改善服務應當齊頭并進。
變分散投放為集中投放有利于小區環境,但也難免給部分居民帶來不便。不過,只要在前期選點過程中充分發揚民主,廣泛聽取意見,不難贏得最大公約數。畢竟,沒有絕對的方便,只要把道理說透了、講清了,相信大家都有“多走幾步”的覺悟,事實上也能很快適應。
相比之下,嚴苛的定時投放對人們的困擾更大,也似乎缺少令人信服的理由。每天投放時間為6:30~8:30、12:30~13:30、18:00~20:30,讓人感覺到生活節奏被一只垃圾箱給控制了,那些作息時間特殊的人更感到難以適應。那么,集中投放點為什么要過時不候、自動關閉呢?難道集中投放的垃圾時間一久會有異味,而分散留存在一家一戶就不會發臭、不會生蟲?
定海區環境衛生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解釋,定時定點投放是我省推進垃圾分類的重要舉措,目前定海區設置了生活垃圾集中投放點的小區都參照并執行了這三個時間點。這樣的說法,可以讓人服從,但很難讓人遵從。李強總理在記者會上說,凡事要多作“應不應該辦”的價值判斷,不能簡單地只作“可不可以辦”的技術判斷。既然大家的要求比制度的規定更有道理,為什么不能“照此辦理”呢?居民群眾的合理訴求得到了滿足,垃圾分類就會更加順風順水。
服務舉措能否多樣化
“核酸小屋”功成隱退,“垃圾小屋”悄然登場,“小屋現象”似乎體現了城市公共設施正在日益高端化,這應該是一件好事。因為,硬件的提升不僅只是形象的改觀,還往往意味著服務的優化。比如,相比于原先的垃圾桶,高品質的“垃圾小屋”密閉性更強,這就可以避免垃圾外溢、臭氣熏天等臟亂差現象。變定時投放為隨時投放,也就有了現實可能。
從垃圾投放口可以定時自動關閉來看,“垃圾小屋”已具備一定的智能化水平。既然如此,也就可以開發出更多的服務項目。比如,廢舊家具、裝修垃圾不能隨意投放,但可以給“垃圾小屋”設置預約功能,請環衛部門定時前來清運,這樣也就解決了“投放無門”的難題。
另外,還可以讓“垃圾小屋”成為微型收購站,方便大家及時將廢舊書報、塑料制品等換成零錢,從而在促進資源利用的同時增加居民的“外快”。如此舉一反三優化服務,“垃圾小屋”自然就會人見人愛。
只要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存在問題為導向,不斷完善“垃圾小屋”功能、不斷優化為民服務舉措,這一切并不難做到。難的是從管理到服務的思維轉型,以及從“督導員”到“服務員”的身份轉變。畢竟,很多基層干部和執法人員已經習慣了拿“規定”說事、拿“任務”辦事,現在要把群眾呼聲當作“第一信號”,難免需要有個適應過程,就像大家需要適應定時定點投放一樣。
后端處置能否精細化
“前端我們辛辛苦苦地進行了分類,并投放到指定的分類箱中,可后端運輸又是‘一桶倒’,那垃圾分類的意義又何在?”市人大代表邵金英在調研中了解到的這種情況幾年前就存在,如今依然沒能絕跡,顯然傷害了群眾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垃圾分類是個環環緊扣的系統工程,后端沒有準備好,或者沒有操作好,卻在前端讓廣大居民徒勞無益地反復“操練”,誰能受得了?
按理說,管好自己的隊伍遠比發動全社會參與容易得多。有關部門管理群眾有辦法,“刀刃向內”沒招數,實在令人匪夷所思?,F在定海開始出招了,將普遍在投放點安裝攝像頭數量,加大對垃圾混運問題的監管,首批90個點位攝像頭已開始安裝。為了杜絕混裝需要安裝大量攝像頭,可謂成本不菲??墒?,垃圾后端處置還有很多環節,如何確保全線規范操作依然是個問題。
經過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垃圾分類業已深入人心。越是這樣,越需要彰顯垃圾減量及資源化利用的顯著成果,讓人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所做的是一件多么有意義的事情。這就需要相關職能部門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后端處置上,讓廣大居民辛辛苦苦的付出不打折、不損耗。這樣的重心轉移,有利于垃圾分類的可持續運作。
在很多情況下,管理與服務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更多地把垃圾分類作為一項公共服務來不斷優化,更好地便利群眾、服務群眾,更好地讓廣大群眾共享垃圾分類的成果,堅持不懈必能水到渠成。